就算不舒服,也要出去走走的

臺北三市街的風華歲月

  由清末的臺北古地圖來得知,當時所謂的臺北三市街「艋舺、大稻埕、臺北城」等三地域尚未連成一體,而是各自發展,其中艋舺與大稻埕兩地,是由早期漢墾移民卜居淡水河畔,歷經百多年所拓墾開發出的商業市街。

  艋舺之崛起,靠的是河運船頭行來運銷北臺大菁與樟腦至海外而致富。西元1853年頂下郊拼後,拼輸的一方,退居大稻埕一帶,創建霞海城隍廟。之後歷經圖治,加以沿河地區洋行的開設、劉銘傳近代化建設而興的鐵道及車站、茶葉外銷的貿易,讓大稻埕的繁榮更勝艋舺。

  不論是艋舺或是大稻埕,皆是依河運生的商業街市。西元1878年,清廷考量艋舺與大稻埕間的平衡,選址在兩者之間闢建臺北城。西元1884年臺北城正式完工,西元1887年臺灣建省,臺北成為當年全臺政治、文化、經濟的核心。

p>  瑠公圳是西元1740年起由郭錫瑠開創的偉大水利工程,耗時22年。瑠公圳由新店碧潭取水,主幹道經新店、景美、到公館,再往北往東灌溉臺北東區農田。目前在景美與羅斯福路平行的小巷,仍可看見瑠公圳的舊圳道。

 

  艋舺、大稻埕及臺北城,稱作臺北三市街,其人口約有 4萬多人,約佔當時整個臺北盆地的一半。根據西元1922年,由南國出版協會所發行的《臺北市町名改正》案內一書整理得知,當時「艋舺、大稻埕、臺北城」等三市街的商家數,就高達有1,151家。

  今日的臺北,從百年前人口數萬人、商家店舖千餘家的三市街,成長轉變至今,已蛻變成市民人口271萬人,各種產業經濟蓬勃發展,工商登記家數高達5萬4千多家的全球知名的國際化都會之一。

  跟著秋遊臺北的導覽行程,現今在此地生活的臺北人,得以共同見證臺北從傳統走向現代,從三市街蛻變成國際都會的風華歲月 infor from: http://www.icgtp.com/template/singup_first-exp_1c.aspx

 

1384750037kwWR.jpg.9385561[1]

1384754071zOSN.jpg.9386821[1]

1384756673Bb80.jpg.9387582[1]

1384756285r6ne.jpg.9387449[1]

1384756052gczq.jpg.9387373[1]

1384756512K0RD.jpg.9387523[1]

1384749987LqbE.jpg.9385554[1]

小妹說:放眼望去,我是穿得醉花俏的人

1384755934ZGAV.jpg.9387311[1]

1384754799N5ge.jpg.9386994[1]

1384755847EbiE.jpg.9387257[1]

1384755384ETDH.jpg.9387112[1]

1384755702tUW3.jpg.9387200[1]

1384755268JKYv.jpg.9387093[1]

1384755106YJHf.jpg.9387053[1]

1384754948Nc60.jpg.9387021[1]

1384754247PVP9.jpg.9386852[1]

1384750142z0ff.jpg.9385592[1]1384753333sliI.jpg.9386588[1]1384753184OT1A.jpg.9386542[1]1384753268X7td.jpg.9386568[1]13847500941Z2w.jpg.9385578[1]

 

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三市街
    全站熱搜

    巴爾虎族的蜜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