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/01/19 and 2015/02/20
臺北孔子廟,位於台灣台北市大龍街,是於臺灣日治時期的1925年重建、1939年完工的廟宇。主祀大成至聖先師的臺北市孔廟,是大臺北最重要的孔廟。目前為臺北市之文廟代表而武廟則以行天宮為代表。文武廟均無門神,而採用108個門釘為主的廟門。
臺北市孔廟的祭典自日治時期的1931年開始,當時是在尚未全部完工的孔廟舉行。二戰結束的1950年代之後,孔廟不但延續傳統,並且擴大舉行。不過佾生仍由原有的大龍國小學生(原大龍峒公學校)擔任。
所謂佾生,就是祀孔儀式中,擔任佾舞表演的人員。「佾」指的是古代樂舞的行列,六佾舞是指六行六列,共三十六人,用來祭拜諸侯,八佾舞是八行八列,共六十四人,用來祭拜帝王。兩者差別除了人數與陣容外,就是前者只有文舞,後者則有文舞、武舞及文武合一舞三種,台北孔廟因廟埕面積較小,故採用六釋奠佾舞|佾舞。大龍國小學生一直保有擔任佾生的傳統,但近年來有無法徵齊36位佾生的困難問題,成淵國中學生在近年來有時也會加入,參與其中。
除了佾生之外,禮生原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與公訓系召集學生擔任,1996年後改由大龍峒當地人士擔任,2009年起則由明倫高中的學生擔任年輕禮生,且與在地的資深禮生一起執禮。2008年起正式恢復辦理之春季祭孔典禮,則全部改由明倫高中的學生擔任。中華民國總統通常會指派內政部長代表總統上香、恭讀祝文,正獻官例由台北市市長或指派代表擔任,分獻官則為臺北市政府局處長、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代表、捐地興建孔廟家族的陳家、辜家代表。台北市府為推廣儒學,擴大參與,近年則邀請民意代表、區長、市政顧問、里長代表、績優教師和日本、韓國、越南儒學團體代表等人士擔任陪祭官。
至於祭孔所用的樂器則為傳統的古樂器,包括:柷、敔、琴、瑟、搏拊、兆鼓及壎和編鐘等。儀式開始後,樂生必須演奏各種雅樂,與龍杆、燈、爐、斧、鉞、扇、繖、籈、爵及福胙盤等禮器相呼應。
另外,家祭、初獻禮、分獻禮、終獻禮等都依循古禮進行。1990年代之前,獻禮過後的拔牲禮毛髮(牛毛)的拔智慧毛活動,更是許多台北人的必參與活動。不過,該活動已於1990年代以發智慧糕取代。
現今臺北孔子廟總面積為13777平方公尺,約合5200坪,廟宇建物面積則約佔3000平方公尺,約合1400多坪。設置休閒簡易運動設施的該廟宇除了供作觀光祭祀外,也為當地人休閒運動場所。from: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87%BA%E5%8C%97%E5%AD%94%E5%AD%90%E5%BB%9F (WIKI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