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/01/19 and 2015/02/20

 

 

 

IMG_0947 - 複製

IMG_0946 - 複製

IMG_0949 - 複製

IMG_0950 - 複製

20130119 (1) - 複製

2013019 (3) - 複製

20130119 (4) - 複製

20130119 (5) - 複製

2013019 (1) - 複製

20130119 (2) - 複製

IMGP0011 - 複製

2013019 (4) - 複製

20130119 (3) - 複製

2013019 (6) - 複製

2013019 (5) - 複製

2013019 (7) - 複製

2013019 (2) - 複製  

 

 

臺北孔子廟,位於台灣台北市大龍街,是於臺灣日治時期的1925年重建、1939年完工的廟宇。主祀大成至聖先師的臺北市孔廟,是大臺北最重要的孔廟。目前為臺北市之文廟代表而武廟則以行天宮為代表。文武廟均無門神,而採用108個門釘為主的廟門。

 

臺北市孔廟的祭典自日治時期的1931年開始,當時是在尚未全部完工的孔廟舉行。二戰結束的1950年代之後,孔廟不但延續傳統,並且擴大舉行。不過佾生仍由原有的大龍國小學生(原大龍峒公學校)擔任。

所謂佾生,就是祀孔儀式中,擔任佾舞表演的人員。「」指的是古代樂舞的行列,六佾舞是指六行六列,共三十六人,用來祭拜諸侯,八佾舞是八行八列,共六十四人,用來祭拜帝王。兩者差別除了人數與陣容外,就是前者只有文舞,後者則有文舞、武舞及文武合一舞三種,台北孔廟因廟埕面積較小,故採用六釋奠佾舞|佾舞。大龍國小學生一直保有擔任佾生的傳統,但近年來有無法徵齊36位佾生的困難問題,成淵國中學生在近年來有時也會加入,參與其中。

除了佾生之外,禮生原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與公訓系召集學生擔任,1996年後改由大龍峒當地人士擔任,2009年起則由明倫高中的學生擔任年輕禮生,且與在地的資深禮生一起執禮。2008年起正式恢復辦理之春季祭孔典禮,則全部改由明倫高中的學生擔任。中華民國總統通常會指派內政部長代表總統上香、恭讀祝文,正獻官例由台北市市長或指派代表擔任,分獻官則為臺北市政府局處長、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代表、捐地興建孔廟家族的陳家、辜家代表。台北市府為推廣儒學,擴大參與,近年則邀請民意代表、區長、市政顧問、里長代表、績優教師和日本、韓國、越南儒學團體代表等人士擔任陪祭官

 
釋奠典禮中身穿衣冠的觀禮民眾。

至於祭孔所用的樂器則為傳統的古樂器,包括:搏拊兆鼓編鐘等。儀式開始後,樂生必須演奏各種雅樂,與龍杆、燈、爐、斧、、扇、福胙盤等禮器相呼應。

另外,家祭、初獻禮、分獻禮、終獻禮等都依循古禮進行。1990年代之前,獻禮過後的拔牲禮毛髮(牛毛)的拔智慧毛活動,更是許多台北人的必參與活動。不過,該活動已於1990年代以發智慧糕取代。

現今臺北孔子廟總面積為13777平方公尺,約合5200坪,廟宇建物面積則約佔3000平方公尺,約合1400多坪。設置休閒簡易運動設施的該廟宇除了供作觀光祭祀外,也為當地人休閒運動場所。from: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87%BA%E5%8C%97%E5%AD%94%E5%AD%90%E5%BB%9F (WIKI)

 

孔廟的起源

孔子畫像魯哀公十六年、西元前479年,孔子七十三歲病逝,葬於泗水之濱。孔子過逝後第二年,魯哀公下令將其故居改建為廟。一開始,只有三開間的規模,供奉的是孔子生前用過之衣冠、琴、車、書冊,也就是山東曲阜孔廟,更是歷史上第一間孔廟。 孔子過逝後三百多年,史記作者司馬遷到山東遊歷,並親訪山東曲阜孔廟,依《史記》所載,當時孔廟還是很簡陋,和初建時沒有太大的變化,史記太史公曰:「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。適魯,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,諸生以時習其家,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。」 漢武帝採董仲舒之議,罷黜諸子百家,獨尊儒術,自此孔子儒家思想被納入政治核心,成為中國政治、學術思想主流。此後漢代許多皇帝,都曾到孔廟祭孔,曲阜的三間孔廟已不敷使用,於是漢桓帝於永興元年(西元153年)下昭修建孔廟,也是國家涉入孔廟的建置的開始。 此後孔廟一再修繕擴建,到了宋真宗時,孔子廟的規模已達殿堂三百間一十六間,變成一座有皇宮規格的巨型祠廟。今日曲阜孔子廟之規模則是明清兩代修建的結果,為一組規模龐大之中國古典建築組群,佔地327.5畝,建築物466間,前後有九進院落。
 
山東曲阜以外的孔廟 魏晉南北朝時期,沿襲漢代「獨尊儒術」的思想,,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(西元489年)間,)「立先聖廟于京師」,在當時的京師平成設立建立了第一座位於曲阜以外的孔廟,此為於山東曲阜闕里以外建孔子廟的開始。此後歷朝仿效,一時古都如西安、開封、杭州、南京、北京等都建過孔子廟。 孔廟與學宮的結合 唐高祖李淵於太學中設立孔子廟,孔廟於學宮的結合由此開始;至唐太宗貞觀四年(西元630年),唐太宗下令各地方學宮必須設有孔子廟,變成了「依學立廟」,於此孔子廟始普設於各地方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孔子為文宣王,因此孔廟又稱為文宣王廟。明代以後普遍稱為文廟,唯獨曲阜孔廟仍稱為孔廟。文廟含有國家推行人文政教的意義,和國家教育完全聯合在一起。 唐宋以後文廟遍佈全國,不論府州縣,只要有官學之處都設文廟,一般建在學宮左側,左廟右學。 建築形制 文廟建築在禮制上享有皇家建築等及的禮遇,但後來長期發展的結果,形成了統一固定的形制。文廟主要建築的形式和名稱都有明確的來歷和固定的意義。布局依序為萬仞宮牆、泮池、櫺星門、儀門、大成殿及崇聖祠。文廟前建欞星門表示祭祀規格之高如同祭天地。孔子被稱為「大成至聖先師」,因此文廟主殿叫大成殿。其他如照壁、禮門、義路、崇聖祠等,都有明確的意義和內容,並且都是以道德倫理禮樂教化為中心。 from: http://www.ct.taipei.gov.tw/zh-tw/Home.htm (台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)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孔廟
    全站熱搜

    巴爾虎族的蜜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